易游娱乐 易游体育 YY易游

易游娱乐城- YY易游体育官方网站- 体育APP泡泡玛特的潮玩帝国神话能坚持多久?

发布时间:2025-07-01 16:03:12  浏览:

  易游体育,易游体育官网,易游体育平台,YY易游,YY易游体育官网,易游体育网址,易游体育入口,易游体育注册,易游体育下载,易游体育app,易游体育app下载,易游app,易游官方网站,易游娱乐

易游娱乐城- YY易游体育官方网站- 易游体育APP泡泡玛特的潮玩帝国神话能坚持多久?

  6月24日,初代网红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文称,为什么全网都能买到LABUBU,除了泡泡玛特的官方店?网友留言说:这叫饥饿营销。

  LABUBU作为泡泡玛特近年最火的IP之一,长期处于“官方缺货,黄牛泛滥的状态。例如,原价59元的LABUBU精灵艺术系列盲盒,在二手市场被炒至300-500元,部分隐藏款甚至高达2000元。

 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泡泡玛特商业模式下的潜在策略。通过控制官方渠道放货量,维持市场“供不应求”的假象,刺激消费者抢购心理。配合黄牛炒作,使二级市场成为变相的价格放大器,反向提升品牌溢价,吸引更多投机性消费者入场。

  只是,人为制造的稀缺性,并不能一劳永逸,一定周期内,这一模式必然会反噬企业品牌及市场。那些被卷入的普通消费者终究会因“永远抢不到”而流失,品牌忠诚度下降。

  6月18日,泡泡玛特突然对Labubu 3.0系列进行全球大规模补货,全渠道投放量达400万-500万件,预售排期至9月底,彻底打破市场对稀缺性的预期。

  黄牛被血洗,部分黄牛单日亏损超5万元,社群出现“700元可收整盒”的压价现象。

  次日,泡泡玛特股价暴跌6.04%,市值蒸发约223亿港元,一周内市值蒸发近400亿港元。

  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,总部位于北京,创始人王宁1987年出生于河南新乡,毕业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,后进修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。

  2010年,23岁的王宁在北京中关村欧美汇购物中心开设了第一家泡泡玛特门店,初期定位为潮流杂货店。

  2016年,推出首款自主IP盲盒“Molly星座系列“,转型为潮玩品牌,并确立“盲盒+IP”商业模式。

  资本成为推动泡泡玛特快速成长的关键。从2012年获得天使投资人麦刚的200万元投资,到2020年Pre-IPO轮融资超1亿美元,泡泡玛特上市前累计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。

  2020年,泡泡玛特在港交所上市(股票代码:,成为中国“潮玩第一股”。更多的资本参与其中,包括红杉中国、黑蚁资本、蜂巧资本、华强资本等数十家资方为泡泡玛的全球化提供资金支持。

  同年,泡泡玛特第一家海外店铺在韩国首尔江南区国际贸易中心开业。截至2025年6月,泡泡玛特全球店铺数量已突破130家,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,包括韩国、新加坡、英国、法国、美国、泰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荷兰、越南、意大利等。

  海外渠道为泡泡玛特带来高速增长。2024年,泡泡玛特海外及港澳台市场营收达50.7亿元,同比增长375.2%,占总营收的38.9%。

  2025年一季度,泡泡玛特海外收入同比激增475%-480%,其中北美市场增长895%-900%,欧洲市场增长600%-605%。

  根据泡泡玛特披露,今年计划新增100家海外门店,全年海外收入占比将提升至50%,达100亿元。

  截至2025年6月,泡泡玛特市值突破3300亿港元(约合人民币3012亿元),较2024年初增长超11倍。

  根据王宁所持泡泡码特股份计算,王宁身价达203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)成功超越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,成为河南新首富,位至中国富豪榜前十。

  一家中国潮流杂货店成长为全球潮玩巨头,泡泡玛特核心在于“盲盒+IP+全球化”战略。王宁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,将潮玩打造成Z世代的“社交货币”和“情感消费品”。

  泡泡玛特借鉴日本扭蛋文化,通过密封包装、隐藏款等设计激发消费者重复购买欲。其中,隐藏款设置采用阶梯式概率(普通款92.3%,隐藏款0.69%),精准触发可变比率强化行为模式。

  通过全系列收集的成就体系,利用完型心理驱动复购。并将传统扭蛋的机械随机升级为社交裂变(摇盒攻略、换娃社群),链接线下门店,打造潮玩博物馆体验,形成消费社交闭环。

  更为巧妙的是,泡泡玛特通过会员体系积累2000万+用户画像,实现精准投放,如Labubu补货前测算黄牛持仓量,动态调整生产计划,2025年将IP开发周期压缩至45天。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限量款溯源,维持二级市场秩序。

  2022年,泡泡玛特与肯德基合作推出DIMOO盲盒套餐,隐藏款概率1/72,导致消费者超量购买套餐,据悉,有人花费万元买106份,造成食物浪费。中消协发文批评其“诱导过度消费”。

  就在罗永浩发问泡泡玛时,泡泡玛特突然大规模补货,彻底打破市场稀缺性预期,导致二手市场价格,黄牛、投资者、消费者及公司自身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  那些出于“投资”目的购入Labubu的消费者在价格暴跌后,从“囤货待涨”转向“恐慌抛售”。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盲盒经济的金融属性。

  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概率游戏+社交裂变+稀缺幻觉三位一体营销机制,成功制造了一场当代消费主义的集体幻觉。

  这种模式本质是场精心计算的集体催眠:消费者追逐的已非玩偶本身,而是拆封瞬间的多巴胺刺激和社群攀比中的虚拟成就感,企业则通过控制IP迭代节奏和补货数量,像庄家一样维持着这场幻觉经济的微妙平衡。

  泡泡玛特的崛起,表面上是靠“盲盒经济”和“IP营销”,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它成功将“特立独行”包装成一种文化符号,让消费者在购买潮玩的同时,也购买了一种小众、叛逆、不随大流的身份认同。

  传统消费品牌强调“大众化”,而泡泡玛特的核心IP,往往带有“怪诞”“丑萌”甚至“暗黑”风格,迎合了年轻人对 “与众不同”的追求。

  例如,Labubu的“龇牙咧嘴”形象,Pucky的诡异童话感等IP打破了传统玩具“可爱甜美”的刻板印象,反而让年轻人觉得“够独特,够酷”。

  联名款,如与草间弥生、Keith Haring合作,进一步强化艺术调性,让潮玩不仅是玩具,更是“先锋文化”的象征。

  这些人以18-30岁、月入7000+的都市年轻人为核心,女性占比超60%,其覆盖全年龄段的成功关键在于“小额高频+情感溢价”的组合策略——既吸引学生用零花钱购买盲盒,又满足收藏家为稀缺款一掷千金。据媒体报道,广州一位玩家花费600万元购置“娃屋”存放潮玩。

  特立独行的Z世代是互联网塑造的一代,他们的消费习惯(如为情感付费)、文化偏好(如圈层社交)和社会价值观(如环保意识)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与文化格局。

  泡泡玛特正是洞悉了用户群的消费心理,制造了一系列关键营销。它的广告很少强调“可爱”“治愈”,而是用“做不一样的自己”、“收藏你的独特”等话术,让消费者觉得购买潮玩=表达自我。

  泡泡玛特让让粉丝自发解读、二创,如给Labubu编故事、画同人图,形成“共创文化”。让用户具备高度粘性。盲盒机制的随机性也让消费者在开盒时获得“赌徒心理”的快感,而抽到隐藏款或限量款的人,会在社交平台炫耀,形成 “我比你更特别”的心理满足。

  当泰国明星Lisa、欧美名人蕾哈娜、贝克汉姆等自发带货,Labubu成为“时尚独立社交货币”,更让年入趋之若鹜。

  泡泡玛特如同Z世代的代言,他们厌恶千篇一律,要用特立独行对抗这个传统社会。盲盒+限量+社群的三重机制,让他们沉醉在精神中持续上瘾。

  罗永浩的质疑撕开了泡泡玛特的增长遮羞布——其商业模式正从“创造快乐”滑向“操纵市场”。

  一些年轻消费者开始“炒作套路”,社交媒体上“#泡泡玛特黄牛#”线亿。

  许多玩家在社交平台呼吁“让黄牛货砸手里”,拒绝为炒作买单,希望泡泡玛特推行实名制、限购、抽签购等措施,减少黄牛干扰。 一些消费者批评泡泡玛特故意控制供应量,制造稀缺假象,助长投机。

  泡泡玛特恐难逃“潮玩界乐视”的命运。资本市场的抛售或许只是开始,真正的危机在于,当Z世代不再为饥饿营销买单,潮玩行业还剩多少真实需求?

  LABUBU的过度炒作可能导致IP价值透支,如Molly一般迅速过气。 新IP,如小野Hirono,未能复制爆款效应,2024Q1收入占比不足5%。

  虽然泡泡玛特尝试转向手办、衍生品,如LABUBU毛绒玩具,但毛利率低于盲盒15%-20%。 海外市场增长亮眼,2023年收入+120%,但占比仍只有12%),且面临本土化挑战。

  2025年4月30日至5月7日期间,蜂巧资本通过三次大宗交易清仓1191万股,套现约22.67亿港元(约合人民币21.11亿元)。此次减持均价187.99-192.95港元/股,浮盈超8倍,14年累计回报率372%。

  2024年10月,王宁减持2170万股,套现15.62亿港元(约合人民币14.3亿元),持股比例从50.34%降至48.73%。今年6月,王宁再次减持3200万股,套现约60亿港元(市场估算)。截至目前,王宁夫妇累计减持超33亿港元。

  尽管泡泡玛特依然持续扩张,仍被部分机构看好,但市场情绪已从狂热转向谨慎。

  摩根士丹利认为泡泡玛特估值过高,已将其从重点关注名单中剔除,并指出其市盈率(PE)达95倍,远超行业合理水平。摩根士丹利认为,依赖单一爆款可能导致业绩波动。

  晨星给予泡泡玛特“无护城河”评级,认为其商业模式脆弱。与迪士尼等全球IP运营商相比,泡泡玛特的定价权较弱。盲盒经济依赖“赌徒心理”,可能面临监管收紧。

  泡泡玛特所在的新消费板块已泡沫化,股价与基本面脱节。潮玩行业增长依赖“情绪消费”,而非长期品牌价值,大股东减持显示资本对高估值的担忧。

  在这场现象级中国软实力品牌造神运动中,泡泡玛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劣根性。它利资本发掘并推动人们底层心理需求,并刻意设计沉迷上瘾闭环,让潮玩市场从理性消费到狂热投机,然后肆意收割“玩具爱好者“。

 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经强调“消费者买的不是玩具,而是情绪”,因此泡泡玛特的核心是“创造潮流,传递美好”。